杂诗三首

杂诗三首朗读

诗词:《杂诗三首》
朝代:宋代
作者:罗公升

形驱世鞅缚,妄灭天刑逃。
我身不失我,荣辱谁能操。
蔬肉等一恋,耕学两不高。
未应泉石癖,可笑州县劳。
秦人跨四海,不及源中桃。
但看逸名姓,已足贤萧曹。

中文译文:
形式束缚了世界,虚妄灭绝了天地的刑罚,我自己的本真并没有失去,荣辱由谁来掌控。
对于蔬菜和肉食一样喜欢,农耕和学习两者都不擅长。
还没陶醉于泉石的癖好,却被嘲笑州县的劳碌。
秦人跨越了四海,却不及源中的桃树。
只需看一看逸名和姓氏,已经足够表达贤良者的声望。

诗意和赏析:
这首诗是宋代罗公升的《杂诗三首》中的一首,通过对世界、个人和价值观的思考,表达了作者对自我存在和真实价值的反思。

诗中第一句“形驱世鞅缚,妄灭天刑逃。”意味着社会的规范和束缚限制了个体的自由,并且人们虚妄的欲望摧毁了天地的公正和平衡。然而,接下来的两句“我身不失我,荣辱谁能操。”表达了作者对自我本真的坚守,认为个人的真实和尊严不应受到外界荣辱的左右。

接下来的两句“蔬肉等一恋,耕学两不高。”揭示了作者对物质和知识之间的选择困境。他无法偏爱蔬菜或肉食,也无法在农耕和学习之间取得高度成就。这种困境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选择的矛盾和无奈。

诗的后半部分“未应泉石癖,可笑州县劳。秦人跨四海,不及源中桃。”通过对泉石癖好和州县劳碌的嘲笑,以及秦人跨越四海却不及源中桃树的比喻,表达了作者对于功利和名利追求的不屑。他认为真正的价值和声望并非源于外界的评判和成就,而是内心的洞察和真实。

最后两句“但看逸名姓,已足贤萧曹。”强调了对于真正贤良者的赞美,认为他们的声名和姓氏已经足够表达其价值和才华。

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对个人、社会和人生价值观的思考,表达了作者对自我本真和真实价值的坚守,以及对功利和名利追求的反思和批判。同时,诗中融入了对自然和人情的描写,以及对真正贤良者的赞美,展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。

*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,仅供参考

罗公升

罗公升,字时翁,一字沧洲,永丰(今属江西)人。宋末以军功授本县尉。大父开礼从文天祥勤王,兵败被执,不食死。宋亡,倾资北游燕、赵,与宋宗室赵孟荣等图恢复,不果。回乡隐居以终。有《无名集》、《还山稿》、《抗尘集》、《痴业集》、《北行卷》等,后人合为《沧洲集》五卷。事见本集附录刘辰翁《宋贞士罗沧洲先生诗叙》,清同治《永丰县志》卷二四有传。 罗公升诗,以清金氏文瑞楼钞《宋人小集六十八种·宋贞士罗沧洲先生集》为底本,校以影印文渊阁《四库全书·宋百家诗存·沧洲集》(简称四库本)。 ...

罗公升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门前有垂杨,枝叶何靡靡。

飘花欲及地,忽复因风起。

()

晚岁游真馆,分符蒞别京。

九关留客钥,千骑按屯营。

()

谢却君恩入寒尘,宫花从此不能春。

丹青恨毛延寿,娄敬先为作俑人。

()

张颠颠后颠非颠,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。师不谭经不说禅,
筋力唯于草书朽。颠狂却恐是神仙,有神助兮人莫及。
铁石画兮墨须入,金尊竹叶数斗馀。半斜半倾山衲湿,

()

紫石仙翁骨道清,丹成往往步步轻。

黄石仙翁道眼明,书成往往字字精。

()

御柳梢头晚不风,官梅面上雪都融。

如何阊阖新春夜,顿有芙蕖满眼红。

()